昨日看到一則新聞,頗有感觸。
貴州某職業(yè)技術學院的一場“實習風波”引發(fā)熱議。據(jù)報道,該校部分學酒店管理的學生被安排在飯店“端盤子”,學商務管理的學生被安排去超市做搬運工。如此“實習”,學生到底是不是淪為了“實習工”?
我承認,現(xiàn)在職場競爭日益激烈,前不久,在光線傳媒工作的一個同學還給我打電話說他們招一個實習生,就有三千多人報名,最后迫不得已還舉行了三千進五百,五百進一百等晉級賽制。那場面堪稱超女海選。而如今這則新聞則令我驚訝之余帶有憤怒。國家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培養(yǎng)人才,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,發(fā)展經濟社會,就算是職場競爭在激烈,也應該適當安排人才,要物盡其用才好,實習生淪落到實習工,的確反映出職場職缺的匱乏,但是也反映出用人單位與學校對學生及人才的不負責任,更辜負于這些學生的家長。換而言之,用人單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委以重任,起碼不是端盤工、搬運工是吧?有太多類似的例子,例如世界冠軍擺攤買麻辣燙、清華高材生賣豬肉等等。這些都證明著職場競爭激勵,但是這不能成為用人單位降低人才職能的權利。有太多不學無術、留洋海外的人,靠著“我爸是李剛”走進職場。職場的競爭,究竟是人才的競爭,還老子的競爭?
當然,作為應征者,也應該提高自身素質,練就過硬的本領,要有能力、有學識、有尊嚴的走進職場。